中風|中風之後「講少咗野」? 中醫幫你舒緩抑鬱
發布時間: 15 小時前
中風一直是香港的第三至第四大殺手。中風後可以出現不同後遺症,如最爲人所熟悉的肢體乏力、言語不清等,其實抑鬱同樣是中風的後遺症。本港有研究發現,大約有3成的中風病人出現中度、甚至是嚴重程度的抑鬱症。中風患者患上重度抑鬱症的風險約為常人的三倍以上。
若見到身邊有人中風後出現不太願意説話,情緒低落等,不要只以爲是中風後反應慢,因爲中風後出現抑鬱對患者身體功能恢復、認知等都會有負面影響。另外,抑鬱的程度越高,再中風的機會亦會增加。香港大學有研究指出三成中等至嚴重程度的抑鬱症患者,於四年内近一成會再度中風。
抑鬱症多在中風後三至十二個月内出現,亦有二分之一患者中風後首月發病,在情緒、生理、心理和認知方面都會出現不同症狀,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比基本功能喪失更甚。 情緒方面可見憂鬱、沮喪、空虛感,對事物失去興趣;情緒亦會比較容易波動,或有情緒麻木等情況。對於生理及認知方面,可有自責、無助感,負面和悲觀的思維,注意力及記憶力下降等症狀。至於生理,可見疲倦,甚至在充足的休息後仍缺乏精力,食慾及體重下降,不明原因下出現疼痛,如頭痛等。
中風後的抑鬱症屬於中醫的“中風”及“鬱症”。《雜病源流犀燭·諸鬱源流》:「諸鬱,臟氣病也,其根源於思慮過深,更兼臟器弱,故六鬱之病生焉」。指出抑鬱原因在於身體虛弱加上思慮過多引起,以虛實夾雜的類型比較多。中醫中的虛是指虛證,即人體臟腑虧虛、氣血不足,實是指實證,即人體中病理產物如痰濕、瘀血、氣滯引起氣血運行不暢順,鬱結不通。《醫碥》:「鬱而不舒,則皆肝木之病矣」,中醫理論中肝臟主疏泄,精神、情緒、心理等情志狀態與肝氣的運行是否正常有密切的關係。有文獻指出中風後抑鬱首5味最常用的處方中藥為:柴胡、鬱金、甘草、川芎、石菖蒲,皆為疏理肝氣的藥物。
港大早於2010年發表的薈萃指出,在改善中風後抑鬱方面,針灸比抗抑鬱藥物的效果更佳,副作用相對較少。現代研究亦證明針灸可透過刺激局部穴位達到增加腦内神經遞質的含量,對情緒及記憶均有幫助。針灸治療一般包括在頭部及肢體施針,可同時治療中風後的抑鬱症及其他後遺症,達到醒腦開竅、行氣活血、疏通經絡的作用。
現介紹兩個改善情緒常用穴位:
太衝穴,足厥陰肝經穴位。位於第一及第二脚趾骨交接的凹陷處。有疏肝理氣、穩定情緒等作用。
内關穴,手厥陰心包經穴位。位於前臂内側,腕橫紋上2寸,可用食指至無名指3指測量,位於兩條筋腱之間。有寧心安神、和胃止嘔的作用。
以上兩個穴位可作按壓,每次1-2分鐘,早午晚各一次。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立即下載︰https://onelink.to/f92q4m
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http://tinyurl.com/3dtnw8f5
撰文 : 吳燕霞中醫師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香港中文大學 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觀塘區)
欄名 : 健康專家專欄